【好文分享】英國小學生 4 歲上學學什麼?
【好文分享】英國小學生 4 歲上學學什麼?
crossing

轉載自《換日線》Crossing

作者:讀者太太/英國職場放大鏡 2017/09/21

英國小學生,4歲就能入學上「0年級」:先學「做人」,再學「讀書」的基礎教育

小犬龍包哥和英國喬治小王子的生日只差一個月,同為在今年夏天滿 4 足歲,9 月份正式開始上學的小學生。許多住在台灣的親戚朋友知道後很驚訝,覺得「英國人竟然 4 歲就上小學,難道不會太早嗎?」

老實説,我一開始也是超震撼。後來才發現「早不早」這個問題,和我們對「上學」這個概念的期待有關

台灣人 6 到 7 歲上小學,大部分的孩子在入學前就已經會寫自己的名字,學會注音符號,還會簡單的加法。有些孩子更強,連九九乘法表都會背,可見上學這件事在普遍的台灣人心目中,就是以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為主。

難道英國的學校不是這樣嗎?英國的學校當然也會教孩子書本上的知識,但這並不是 4 歲的新生最重要的任務。對英國人來說,學會「做人」不但比學會「做讀書人」重要,更是初期教育的基礎。

英國義務教育簡介:小學「0年級」,為銜接群體生活做準備

這裡先簡單介紹英國的義務教育制度:英國政府規定,所有的孩童從滿 4 歲起,就符合上小學的資格。

而滿 5 歲起,除了其父母選擇「在家教育(Home Education)」者,所有的兒童都必須去學校接受小學教育(Primary Education)。其中包括兩個關鍵期:(1)5 到 7 歲的 Key Stage 1;(2)7 到 11 歲 Key Stage 2。11 到 16 歲為中學(Secondary Education),其中又可細分為兩個關鍵期:(1)11 到 14 歲的 Key Stage 3;(2)14 到 16 歲的 Key Stage 4。16 到 18 歲則為高中(Post-16 Education),也稱為 Key Stage 5。

4 到 5 歲是上小學的第一年,但和其他年級不同的是,這一年並不是強制性的義務教育,而是銜接幼稚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「Reception(學前班)」,也有人稱這一年為「零年級(Year 0)」,這筆教育費用和其他年級一樣由國家買單,目的是協助學童習慣學校的步調與群體生活,為上一年級做準備。

對於評估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經適合上學(ready for school),英國的教育系統有一個標準,孩子必須能做到以下幾件事

1. 基本自理能力:包括會自己洗手、擤鼻子;對自己做不到的事知道要如何求助。

2. 獨立性:不會一直黏著父母,可以從容面對自己需要離開父母的時候(譬如上學);自己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物品;對於即將開始上學很有信心。

3. 説和讀的能力:喜歡看書,即使不認識字,也喜歡看圖片、對故事內容感興趣。會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覺、看得懂自己的名字(對,看得懂就好,不用會寫)。

4. 傾聽的能力與理解力:能集中專注力一段時間,傾聽並理解大人給的訊息;會聽從指示,並理解為何要遵守秩序。

5. 更衣與換衣:會自己穿、脫衣服、鞋子和襪子,會自己拉拉鏈與扣釦子。

6. 分享與輪流:能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,並知道要輪流使用;能和別人一起玩遊戲並互動。

7. 對探索世界與新的活動感興趣:對認識周遭環境、發展新活動有興趣;喜歡發問。

8. 數字能力:喜歡練習數數、看到阿拉伯數字是知道它們代表的是什麼數量。

9. 吃飯:能自己使用刀叉吃飯;能自己打開午餐盒或三明治的包裝。

10. 生活紀律:會自己穿制服準備上學,而且知道上學不能遲到;準時上床睡覺、吃飯。

11. 寫的能力:會握筆、會塗鴉就好(對,不用會寫字)。

12. 上廁所的能力:會自己去上廁所、把屁股擦乾凈並沖水;上完廁所會自己洗手並擦乾。

以上12個指標,大多數是與「能獨立完成一件事」有關,或是能夠建立基本的社交能力,並顯示已經「準備好學習」(ready to learn)──這些是英國的教育系統,期待一個學齡兒童需要具備的能力──與會寫幾個字母、會拼幾個字無關。

不獨尊「智育」的基礎教育,值得我們「截長補短」

所以在英國,只要於同年 9 月前滿 4 歲,且能做到以上幾點的孩子,就可以被送進學校。因為英國人相信:把自己打理好、獨立且能融入群體的能力,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。孩子們需要先具備這些能力,再來談學習書本裡的知識

至於如何知道你的孩子,是否已達到這些條件?通常幼稚園和 Preschool 都會定期評估,並寄報告給父母,如有任何需要加強的地方,也都會在報告裡提出。在入學前,也會把報告提供給該學童即將就讀的小學──這是一個非常縝密的系統,充分顯示英國人對初期教育的重視。

我是六年級後段班出生的台灣小孩,在我的年代,有所謂的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「五育獎」,但從老師、家長到小朋友心中,其實都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,就是「智育獎才是最重要的」。

反觀英國的小學,從 4 歲零年級起,若用「五育」的概念來理解,的確相對注重我們說的「五育均衡」:除了學習數字、幾何與語言的「智育」相關知識,體育課與美術課也是從不偏廢的學習重點。此外學校通常會對紀律有一套標準,譬如穿制服、準時上課以及對出席率的嚴格要求和培養榮譽感等,也都與我們所說的「德育」相近。

至於和社交能力有關的「群育」,在英國更是幾乎從出生起就開始訓練的「中心德目」:無論是一起分享玩具、輪流玩喜歡的遊樂設施、參加小組活動,或出席彼此的生日派對,這些生活中的日常,在很早的階段就培養了英國人和人群相處及合作的能力,是學校「不需要教、但每天都在練習」的事。

我想,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,應運而生的教育體制與理念也不盡相同,我們不用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──而且事實上,台灣的教育的確也有許多較英國特出之處。

這篇文章,只是點出我所觀察到的,英國教育系統裡的優點。希望能提供大家參考,達到截長補短的目的。


轉載自《換日線》Crossing

作者:讀者太太/英國職場放大鏡 2017/09/21

【原文】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blogTopic.action?id=681&nid=86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