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文推介】同理心:從生活長出珍貴的感受力

empathy4

從中年級起,男孩有青春期的易怒跡象,女孩們愈來愈重視友誼,開始形成小團體。

如何在孩子們友誼逐漸深化之際,幫他們打好「同理心」的人際基礎,進而發展出幫助他人、善良體貼、伸張正義等更多好品格的行為?

爸媽頭很大

1. 看著電視上播放日本大地震的新聞畫面,兒子一邊說:「好可憐好可憐喔!」一邊哈哈大笑。他怎麼會有這種反應?

2. 夏令營第二天中午午餐時,朱小胖打好飯以後,坐在他最愛的那盤糖醋排骨前面,撈了超過半盤到他的碗裡,吃得很開心。

3. 魏小清在臉書上發起一個叫「陳小方超白目」的公開社團,邀請50個臉友加入,內容是「從下週一開始不要理他」。

4. 「阮小惠,我跟你說喔,你如果再跟那個沒有錢繳學費的張小美講話,被我看見,我們5個就以後都不跟你玩了!聽到沒!」

5. 「哈哈哈,賴小龐,你比胖虎還要胖,你乾脆改叫賴大胖好了啦!」「對對,以後叫他賴大胖!」

– – –

有些孩子升上中年級,身高體重都增加了,思考跟行為卻還是幼稚、任性,做事只顧自己,對別人的痛苦無感,甚至還會出現嘲笑、欺負別人的行徑。這些都源自於孩子「缺乏同理心」。

同理心扮演人際溝通關鍵的角色。人與人之間要能互相關懷,對別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,才能建立友誼,並減少霸凌。

然而,富有「同理心」的利他行為像是奇珍異草,雖在孩子內心都有小小的種子,若是沒有悉心呵護澆灌,小苗馬上就不見了;而欺負、嘲弄、排擠等「惡」的行為卻像雜草一樣春風吹又生。一個孩子的內在有著善與惡的兩股力量拉扯,若是師長們能對人性有此理解,並多多鼓勵、讚賞、放大孩子的同理行為,自然能壓住野草的蔓延。

從學前跨入小學的階段,正好是孩子去「自我中心」轉換期,此時若能先鼓勵孩子同理他人的好行為,等他們建立習慣後,再回頭釐清觀念、加強認知上的發展,最能穩固孩子的同理心基礎。

在教學第一線的資深老師認為,孩子之所以會表現冷漠、跟著嘲笑別人或做出不好的行為,有時候是因為「沒被教導過是非對錯」,誤以為起鬨很好玩;或者從小就被照顧得很好,無從練習關懷他人、為別人付出的能力;抑或對自己也無感,跟自己的情緒感受很「不熟」。

empathy5

當心裡陰暗面出現:先教孩子當自己情緒的主人

當孩子只知道自己心頭有一團黑黑的東西卡在那裡,手握拳頭,雙頰愈來愈漲紅,只想找人打架發洩,最後被大人責罵處罰而終止這段歷程,卻不知道自己在「憤怒」,想當然耳他不會具有觀察別人臉部細微表情、判斷他人感受的能力。每次當他感覺黑黑的東西又來了,只能依循老路線打架鬧事。

因此同理心的教導,關鍵在於先教孩子「自我察覺」的能力,接著才有辦法同理他人的情緒與需求,進而做出良善的行為。因為在認知上做到能「同理」他人還不夠,必須接軌到實際的行為上。

比如有些孩子做出了白目的行徑,惹毛了別人卻還不知悔改,當老師問他知道同學怎麼了嗎,他的回答竟是冷靜的:「我知道他在生氣啊。」但是,這樣並不叫做同理,同理是能敏銳了解他人的需要,體貼考慮對方的感受,並以行動讓對方感到溫暖以及被支持接納。


作者:李宜蓁
2013-07 親子天下雜誌 47期
  empathy